法学院社会学系教工党支部组织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人:法学院网络部 发布时间:2025-11-07

  为推动红色教育与专业实践、党建育人深度融合,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工党支部组织教师党员赴沂蒙红嫂纪念馆开展“踏寻沂蒙红色印记,砥砺党员使命担当”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情境体验与专题研讨,引导党员教师在红色教育中筑牢信仰根基、淬炼责任担当,凝聚奋进力量。

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感悟红色精神伟力

  沂蒙红嫂纪念馆作为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生动展现了战争年代沂蒙妇女以生命与热血支援前线的感人事迹。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党员教师依次参观了《红色沂蒙山》《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妈妈胡玉萍》及《沂蒙红嫂群体》等主题展室,聆听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重温沂蒙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馆内丰富的历史图片、实物与场景复原,全面呈现了红嫂群体“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崇高精神。党员教师们凝神观看、深入思考,深刻体悟到革命先辈坚守信念、不畏牺牲的坚强意志,感受到沂蒙精神跨越时代的磅礴力量。

重走支前路,体悟群众路线真谛

  支部依托纪念馆教学资源,组织党员踏上“支前路”,开展情境式党课教学。党员教师沿循革命年代人民群众肩挑手推、奋勇支前的路线徒步前行,亲身体验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这条道路不仅是历史足迹,更是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的精神象征。通过沉浸式党建实践,全体党员进一步深化了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理解,强化了宗旨意识与党性修养。途中,支部组织现场教学,围绕“支前行为的社会动员机制”展开研讨。党员教师从社会学视角分析认为,沂蒙根据地所构建的“党组织—骨干群众—普通民众”动员体系,体现了高度的组织化与社会整合能力,对新时代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融通专业视角,推动精神践行转化

  参观与体验结束后,支部围绕“沂蒙精神与社会学实践”组织专题研讨。教师们一致认为,沂蒙精神中“党群协同、基层动员、无私奉献”等核心要素,与社会学“社会治理、群体行为、基层建设”等研究领域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育人实践意义。大家表示,要将红嫂事迹与沂蒙精神融入课程思政,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的情感结构与行动逻辑;在科研方面,聚焦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妇女发展等议题,探索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的转化路径与实践价值。

推动党建与育人融合,构建红色教育体系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是社会学系构建“党建+育人”模式的重要实践。下一步,支部将从三方面深化红色精神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一是建设“红色社会学”课程模块,系统整合红嫂事迹与革命精神进课堂;二是组织“红色实践团队”,带领学生深入沂蒙老区开展社会调研与志愿服务;三是完善“党建+科研”机制,鼓励教师围绕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开展学术研究,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党员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动力,把沂蒙精神转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自觉,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文字来源:陈冉冉

图片来源:陈冉冉

初审:杨茗洁

复审:宋明利

终审:宋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