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山东省社会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分论坛综述

发布人:法学院网络部 发布时间:2025-09-23

2025年9月20日,由山东省社会学学会主办,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联合承办,《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东岳论丛》编辑部协办的山东省社会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山东省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的七大分论坛在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三号教学楼同步举行。来自省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学术组织的领导、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共数百人围绕社会建设、治理现代化、城乡融合、社会工作、数字化发展、生态协同、文化传承七大核心领域,展开深入研讨与思想碰撞,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山东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社会学智慧。

分论坛一:社会建设与民生发展——聚焦民生痛点,探索保障新路径

本场分论坛以“社会建设与民生发展”为主题,于三号教学楼405室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丛晓峰主持,评议人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葛忠明;下半场由山东女子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孙旭友主持,评议人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疗保障学院副教授郝双英,议题紧扣城乡融合、养老服务、家庭发展、就业支持等民生核心领域,共宣讲论文14篇。

上半场聚焦民生政策与实践创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王金胜、硕士研究生王巍凯以济南S社区为例,提新就业群体社区融入三维路径;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编辑王苏苏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离婚观念变迁;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刘志晓基于CHFS2019数据,验证商业养老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作用;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闫红红、硕士研究生李心梦以X公租房社区为例,提升高龄老人效能感,讲师田晨曦以袁家村为样本,提旅游村落消费信任重塑策略;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孙雅婷发现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于佳卉指出青年夫妻居住选择影响因素;该校硕士研究生陈雨露分析乡村精英参与农村幸福院互助养老的角色与逻辑。

下半场围绕社区民生服务深化: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房鋆瑶验证社区适老化改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牛喜霞、硕士研究生纪美呈分析志愿服务参与影响因素;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刘政隆、索莹楠、田海洋提社工介入社区居家养老路径;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孙博洋剖析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共情疲劳”诱因,台佳艺研究生育女性“母职职场延续”问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竹雅探讨“预备精英”大学融入困境。

评议环节专家肯定研讨兼具政策高度与实践温度,方法多元、实证扎实,为山东民生保障体系完善提供思路。

 

分论坛二:社会治理现代化——数字赋能与基层创新的双向探索

本场分论坛以“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于三号教学楼406室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梁丽霞主持,评议人为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武中哲;下半场由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魏东主持,评议人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苏冰涛,议题覆盖社区慈善、算法治理、残障就业、老旧小区治理等领域,共宣讲论文16篇。

上半场围绕基层治理传统实践与理论创新: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教授陈为雷、硕士研究生侯向阳、田欣以烟台为例,建四维框架提优化策略;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进美、硕士研究生田敬琦基于“社区准备模型”,指社区准备度致捐赠差异;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陶金钰研究村庄治理互构关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王亚涛借齐鲁大学思想谈治理启示;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傅弘展分析青少年教育对性别气质的影响;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牛喜霞、硕士研究生李瑞提“礼法并治”路径;该校硕士研究生刘佳音提外卖小哥赋能应急治理路径,教授高功敬、硕士研究生刘文迪验证互联网对公共参与的正向效应。

下半场聚焦数字治理与多元协同实践: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牛淼实证数字技术对公民满意度的影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员陆影、硕士研究生彭函庚分析软基础设施双重功能;该校硕士研究生宋思琪提残障就业共生治理框架,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隋允正提社工参与治理三维路径;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田芸妍探社区社会企业模式,张文婷建四维治理框架,刘亚松梳理算法治理研究热点;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伟红、讲师赵德兴、硕士研究生张晓颖建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机制。

评议环节专家肯定研讨形成“传统+数字”治理思路碰撞,相关概念为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创新,建议兼具操作性与前瞻性。

 

分论坛三:城乡融合发展——锚定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难题

本场分论坛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于三号教学楼407室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素雯主持,评议人为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教授陈为雷;下半场由曲阜师范大学老年康养服务与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总编辑、研究中心主任武宜金主持,评议人为山东社会科学院《东岳论丛》编辑部副主任、研究员韩小凤,议题涵盖农村帮扶、小农韧性、医保整合、乡村治理等领域,共宣讲论文11篇。

上半场聚焦城乡融合宏观政策与实践: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杨从“统筹逻辑”提出过渡期后农村帮扶体系框架,强调政策协同等;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高士健借胶东葡萄种植户调查,构建“劳动属性-用工策略”框架,指出小农户与企业化农业可互补;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研室主任、讲师吕如敏基于腾讯公益数据,建议用新颖语言、多图片提升项目吸引力;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魏宁宁分析三者互动逻辑,提发展策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佩瑶揭示医保并轨“差异嵌套”机制,呼吁差异化政策。

下半场关注乡村治理微观实践与创新: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李菲然以济南X迁建社区为例,提“党建引领-居民参与-资源整合”路径;同校硕士研究生刘亚松实证验证非农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作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开泰提马路零工市场“市场化平台+政府监管”方案,硕士张泽宇分析宗族资源与现代治理融合;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志超提农村互助养老路径;山东大学本科生黎美瑜、郑伊灵、张馨文以常旺街村为例,分析村委话语构建。

评议环节专家肯定研讨立足山东实际,形成“政策+实践”互动,相关概念为理论创新助力,成果支撑山东城乡融合。

 

分论坛四:社会工作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业赋能,激活社会服务新动能

本场分论坛以“社会工作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于三号教学楼408室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济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政法学院教授任慧颖主持,评议人为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田杨;下半场由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书胜主持,评议人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王冠,议题覆盖社工机构转型、特殊群体服务、社区治理等领域,共宣讲论文14篇。

上半场围绕社工行业发展与专业实践: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仝西艳以J机构为例,提微型社工机构三维转型策略;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行通过问卷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支撑社工人才稳定;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范忆如论证音乐治疗与社工契合性,提应用模式;该校教授李伟峰、硕士研究生房鋆瑶基于CFPS数据,发现教育水平对父亲育儿投入的影响;该校硕士研究生高梦杰指出童年不良经历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韩秀提志愿者激励优化路径;青岛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刘一凡分析社区慈善基金困境,提解决策略。

下半场聚焦特殊群体服务与基层治理赋能: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王云岭、硕士研究生孙圣龙梳理早期医务社工模式;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田海洋、索莹楠、刘政隆提随迁老年人困境解决机制;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文晶探索农民工家庭服务模式;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艺童提社工助力社会发展路径;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旭用小组工作提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社交效能;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郑晰言展现“五社联动”治理实践;《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副编辑陆影、山东大学硕士李羽从空间视角分析辅助生殖治疗。

评议环节专家肯定研讨体现社工价值逻辑,融合多学科视角,为山东社工发展注入动能。

 

分论坛五:数字化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直面数字变革,解析社会新形态

本场分论坛以“数字化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为主题,于三号教学楼409室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友田主持,评议人为《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副主编陆影;下半场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杨主持,评议人为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赵金旭,议题涵盖数字素养、人口流动、算法治理、新就业群体等领域,共宣讲论文14篇。

上半场围绕数字技术与社会参与: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李伟峰、硕士研究生王家梁、胡杨基于CGSS2023数据,发现数字素养提升女性政治参与;齐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崔凌云借百度迁徙数据建人口流动模型,为区域协同提供支撑;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付伟瑜剖析农村电商演进,提数字基建建议,匡玲娜验证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流动人口志愿服务的作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侯静聚焦新就业群体,提社工回应路径;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牛喜霞、硕士研究生何小静剖析外卖骑手空间融合梗阻,提解决策略;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李伟峰、硕士研究生房鋆瑶发现互联网改善老年人老化态度,硕士研究生李恒聿指出数字经济提升女性就业质量。

下半场围绕数字治理与个体适应: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贾强、硕士研究生马琛分析算法“假象文化重构”;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田欣指出数字不平等问题;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吉龙、陈雨露分析平台对新就业群体的劳动控制,提治理方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张蔷探讨数字情绪商品利弊,颜丙赫研究外卖骑手对算法的态度差异;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张龙分析算法歧视,提规制路径。

评议环节专家肯定研讨紧扣“数字中国”战略,形成“宏观+微观”框架,相关概念为理解数字社会变迁提供洞见,对山东数字治理现代化有参考价值。

 

分论坛六:生态与社会协同发展——践行绿色理念,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

本场分论坛以“生态与社会协同发展”为主题,于三号教学楼410室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克主持,评议人为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陈为智;下半场由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刘黎红主持,评议人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元超,议题涵盖生育意愿、生态产业、海洋生态、无障碍建设等领域,共宣讲论文15篇。

上半场围绕生态发展与人口协调: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梁丽霞、硕士研究生李宜伦基于CGSS2021数据,发现初婚推迟对生育意愿呈U型抑制,建议初婚不超32岁;该校副教授李万伟以光伏产业为例,提“政策-技术-市场”协同及消费者参与路径;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吕君、硕士研究生李玟霓基于问卷,提海洋生态意识提升策略;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佳佳构建时间利用评价体系,发现城市梯度差异;该校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陈雨琪揭示空巢青年“双重脱嵌”与“双向依赖”,蒋小涵以社区为例提社会企业协同策略。

下半场围绕生态治理与群体关怀: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鸣悦基于山东统计年鉴,提食品消费低碳策略;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苗文静发现就业质量提升新职业群体公平感,齐钰指出数字鸿沟阻碍流动人口融入;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伟红、硕士研究生宋庆阅、骆苗以枣庄为例构建治理体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陈仁兴、博士研究生张志敏提无障碍环境建设路径;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栋琳构建儿童赋能体系,张俊杰呼吁培育包容审美;青岛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昊提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路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生刘昱麟剖析祠堂与族谱的文化代际传递作用。

评议环节专家肯定研讨体现“生态优先、以人为本”,覆盖“大生态”与“微环境”,方法多元,建议兼具生态与公平导向,为山东生态社会协同发展提供思路。

 

分论坛七: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立足文化根脉,赋能社会现代化

本场分论坛以“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为主题,于三号教学楼411室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周秀琴主持,评议人为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李伟峰;下半场由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海鹰主持,评议人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刘伟红,议题涵盖数字政府、儿童福利、非遗传承、文化消费等领域,共宣讲论文17篇。

上半场围绕文化治理与政策演进: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赵金旭提出“嵌合型权力中枢”概念,揭示党政领导小组缝合数字政府制度张力的机制;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张乐、博士研究生赵爽爽将儿童福利政策分三阶段,提健全托育等路径;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郭珵以中原唐庄为例,分析土地象征意义与乡村伦理整合;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讲师纪毅南建框架,发现困境儿童人工智能鸿沟,提“五位一体”干预路径;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山东大学教授张乐、讲师李瑾提出“适应性相容”概念;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梦分析文化传承研究热点,教授梁丽霞、硕士研究生丛雪发现婚姻类型对父亲育儿投入的影响,硕士研究生董恩海呼吁警惕亲密关系异化,董田垚梳理博物馆文创转型并提建议。

下半场围绕文化实践与群体发展: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冯藻影发现数字融入提升城镇老年人劳动参与,焦若玉分析女性消费异化;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曹萌、硕士研究生马瑞彤探索黄河流域非遗活态传承;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沈昱含剖析AI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挑战,副教授贾强、硕士研究生周紫晗提先进文化弘扬路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竹雅分析奢侈品店“顾客歧视”,本科生王子木研究华侨教育困境,徐周剖析葬礼仪式文化意义。

评议环节专家肯定研讨形成“传统+现代”文化发展思路,立足山东文化强省建设,为文化传承与社会现代化融合提供支持。

 

研讨成果紧扣年会主题,为山东社会建设、治理创新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撑与可行路径,也搭建了省内社会学界交流合作桥梁。未来需深化跨学科协同,聚焦数字公平等新兴议题,推动山东社会学发展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文字来源:马琬婷 李明姿

图片来源:李兆恒 韩佼颖 李景媛

初审:马琬婷

复审:宋明利

终审:牛喜霞